摘要:新的课程标准中提出这样的要求: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本文将主要探讨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情感教育;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 语文,姓“语”名“读”。“读”是自主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首先,读的量要大,面要广。其次,要注意读的层次。每次读有不同要求,如初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再读课文要求读通顺不读破句子;研读课文,要求读懂读出画面,读出形象,读出理解;品读课文要求读好一用较好的与文本相吻合的语调读出情感,读出韵味。再次,要注意读的形式多样化和读的方法指导。如让学生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学会朗读和默读,学会圈点批注等。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使学生想读、爱读、会读[1]。 一、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 每一篇好的文章,都充溢着作者的情感,奔涌着作者的思潮,在一字一句之间,情感被渗透、被传达、被倾诉。刘勰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要真正让学生学懂、学好一篇文章,就必须要抓住文本中的情感因素,通过对字词的品读,与作者、与文本中的各种人物进行深入的情感交流和心灵对话,引发学生的内在体验,与学生的情感世界共鸣,从而愉悦性情,陶冶情操。文本的价值体现在读者自足的开放性、独创性的阅读过程中,不同的阅读支撑起文本的意义和价值。当建构主义思想大量地渗透进了语文阅读教学中,那么融入学生生活世界和情感世界的个性化阅读和创新阅读也能成为现实了[2]。 语文教学是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是多元的。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师生各自都具有独特的情感体验,而教师更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较高的领悟力,所以往往体现出情感与文本的共通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利用这种情感与文本的共通性来激发并满足学生对学习语言的需要,引发学生对文本产生情感的感应。同时,教师在学生的喜怒哀乐等情感表达中也进一步了解他们对文本的领悟程度。在情感涌动之时,教师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语去赞美它。此环节,一方面丰富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另一方面进一步唤醒了学生喜爱阅读的情感。那音乐和画面都极大地刺激了学生的感官,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再次感受到阅读的妙处。 二、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1.在课堂间实施师生情感交流 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情感交流的实施,能实实在在地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对语文知识的主动吸收、主动理解、主动积累、主动领悟、主动运用、主动拓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的师生情感互动是实现学生自主建构的长效催化剂。这样一个开放性的环节旨在引导学生换位成作者进行思考,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要达成这样的教学效果,要感悟、品读课文描写动作、神态、语言等重点语句。有了前面的学习铺垫,学生的感悟就有了思维的力度,他们就能紧紧抓住课本的语言文字,从字里行间深入理解课本所表达的真正含义,感悟课文的动人之处,也能进一步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
纵观整堂课的教学,通过心理换位策略,在课本与学生之问架设起一座桥梁,更好地帮助学生人情入境地学习课文,学生主动建构起自己的认知体系,获得特定的情感体验[3]。 |